DSC06099


常想著,有誰可以替你去看一場電影,聽一首歌,或者,喝一杯葡萄酒?以語言和文字描述的品嚐記錄真的可以取代經驗本身嗎?這些關於一瓶瓶葡萄酒風味的文字描述,意義在哪裡呢?

DSC06207

以葡萄酒寫作為業二十載,每年,我的筆記本裡都會多出數千筆的品酒記錄,但除了少數的例外,幾乎不曾公開發表過,只留做私人的回憶與參考。記下來除了怕遺忘,也因為要一字字寫,可以強迫自己專心認真地對待每一瓶酒。我總認為,葡萄酒的品嚐是相當私人的事,還是留給飲者們自己經歷體會吧!特別是一些時時變化,充滿細節的酒,能用文字記下的,其實,也相當有限,再好的文筆都無法讓它們原味重現。

但矛盾的是,我卻常讀別人寫的品嚐報告,包括葡萄酒採購指南、專業葡萄酒雜誌、品酒名家的書籍、網站或blog,甚至一些品酒留言網站上的品飲記錄,畢竟不是所有葡萄酒都可以試喝過再買,而且,攬拾別人的飲酒經驗,與己對照,也頗具啟發之效。需要決定存在,有著為數如此龐大的品飲記錄,意謂著人們發表與閱讀飲酒心得的需求也相當強烈。只是這些或帶個人偏好,或以商業銷售為目的的各式品酒記錄,該當如何看待與詮釋呢?

DSC07341

除了工業化釀製,極為商業的酒款外,在不同的時候喝同一款酒,常有不同的風味變化,經常試飲同款酒的釀酒師最能體會這樣的事實,有時僅是數日之距,風味便有不同,更別說數月或數年間的差異了。每一次的品酒筆記都像是為酒拍下的一張照片,此情此景在下一次拍照時,很難保證一定可以再現。有少數的生物動力法支持者甚至相信葡萄酒在月亮進入火象與風象星座時的果日與花日會有較好的表現,有更奔放的香氣,德國的生物動力法先進Maria Thun還依此推出過品酒年曆引導讀者避過不宜飲酒的根日。

是否葡萄酒在根日真的特別封閉或有爭議,但一瓶酒時時喝來不同卻是事實,每次品酒記錄的,只能是飲酒瞬間而決非永恆。葡萄酒的風味除了隨著陳年而變,若遇數十年的陳年老酒,同一箱開來比較,每一瓶都不太一樣,連瓶中的液面都有數公分的差異,若是分藏不同酒窖差異必是更多,每一瓶都是獨一無二。

變化的不只是酒,品飲者的身體狀況在不同的時間、溫度、氣壓下,對於葡萄酒的感受也有差異,曾經為航空公司選酒,同樣的酒在機上喝卻是另一番風貌。許多專業的酒評家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比較式地品嚐大量的樣品,並記下品飲筆記。雖說訓練有素,但只喝一兩口就吐掉,沒有足夠的時間讓葡萄酒在杯中綻放,味覺因大量樣品而疲累,其實,即使是矇瓶盲飲,留下的也絕非是最客觀的飲酒經驗。若再考量不同酒杯、酒溫的影響,要複製同一瓶酒的品嚐經驗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DSC06215

有許多專業的品酒報告是在還未裝瓶之前試喝的桶邊試飲,因為還要經過熟成和最後的調配,即使有再精確感應的味蕾,其實也只能像是氣象預報般準確,存著許多未知,畢竟天有不測風雲,是亙古的真理。即使是在葡萄園與酒莊皆迷你的布根地,只埰單一品種不混調,但桶邊試飲時,每一桶喝起來卻還是非常不同,難道還要追究酒評家喝到的是哪一桶嗎?

至於每年三、四月的波爾多新酒品嚐,尤其是在波爾多右岸地區,因為有許多試喝樣品是另外分開釀造或特別調配的,品嚐這些新酒所寫下的品酒筆記,從我的角度看,比較像是選買預售屋時看到的樣品屋,有些甚至只能算是工程示意圖而已。夢想與事實之間,通常都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把品酒筆記當成精確的紀錄,也許可以滿足許多葡萄酒愛好者在選酒時的指引需求,但卻不會為我們帶來更多飲酒的樂趣,甚至於很有可能會讓我們錯過許多值得一喝的精彩珍釀。認識這些葡萄酒品飲描述的不足,也許才能理解其為何值得參考的真正意義。

但如果品酒筆記是如此,那常伴隨著這些文字,由酒評家為每一瓶酒所評斷出的精確分數,其最真切的意義又是如何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